11個2011年的電影時刻

( 原刊 AV Magazine 06-01-2012)

人生音像城

11個2011年的電影時刻

回望2011年,這是很奇妙的一年。沒有全職的工作,一度心灰,以為失去很多重要的東西。生活還有很多電影 — 喜歡,或不喜歡的也沒所謂,花了不少時間在電影院,只有不斷地看,才可讓自己不去想其他事情。無論生活有多糟糕,電影,永遠是我的好老師,它激盪我的情緒,使我感覺自己的存在。我選了2011年11部外語電影中11個令我深深感動的時刻,感謝電影工作者,讓我能藉他們的經驗來細味人生。

01. 《有人喜歡藍》( Blue Valentine)  2月份

(75分鐘, Dean 向Cindy 說:Let’s be a family. — 他不介意她懷有別人的孩子,奮不顧身組織一個家。) 這是我去年最喜歡,但看後很心痛的電影,它平實地道出一段維繫6年,感情由濃轉淡的婚姻生活,原來愛情這燃料會消耗掉,不夠走完生活的哩數。

02. 《生命樹》( The Tree of Life)  7月份

( 116分鐘,辛勤半生的父親O’Brian 先生,面臨失業,他摟著兒子說:You’re all I have. You’re all I want to have.) 《生命樹》是一部偉大的電影,從天地洪荒到人間愛恨都包括其中。父親和孩子 — 血脈相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。

03.  《危機解密》( Source Code )  4月份

( 82分鐘,灰飛煙滅前的一吻。) Colter 解救了恐襲危機後,仍然要求再重返火車廂,經歷多一次8分鐘的生命,只為了一份可以改變宿命的執著,要真正地和Christina愛一次,8分鐘就是永恆。

04. 《一夜誘情》( Last Night )   3月份

( 73分鐘,Joanna 與舊情人Alex相擁床上。) 只談情,沒有做愛的一個晚上,那些年錯過的愛戀,有些感覺,最好讓它永遠放在心中,安頓好了,然後回家。Dr. Dylan不是說:「過去的事是用來回味,不是逃避」嗎 ?

05. 《心靈觸洞》(Rabbit Hole )  3月份

( 69分鐘,Nat 對女兒Becca 說,悲傷可以轉化成可攜帶的重量。) 有些傷痛是永遠放不低 (像Becca 的喪子之痛),只能讓它安放在心頭一處適合的位置。

06. 《美麗末日》(Biutiful )  3月份

(片末,Uxbal 彌留之際,在某個雪天,於森林重遇印象模糊的父親。) 死亡有另外一個名字,叫回家。

07. 《一年未緣》( Another Year )  3月份

(片末,Mary勉強湊合在朋友飯局中,斯人獨憔悴。)導演米克李看透世情之作,我在又一城看《 Another Year / 又一年》,又一城的英文不是 “Another Mall” , 而是 “Festival Walk”,走過季節交替的那一年,當中有節慶,有悼念,有人離我而去,生活還是要過。

08. 《情迷午夜巴黎》( Midnight in Paris )  9月份

( Gil 與「古代」的Adriana漫步。) Gil沉醉在20年代的巴黎時空中,覺得那是最美好的年代,而20年代的Adriana嚮往19世紀的生活:懷舊是一種常態,董建華比唐英年/ 梁振英好, 我好老套說活在當下,為未來懷舊。

09. 《S8驚世檔案》( Super 8 )  6月份

( 104分鐘,超八短片《The Case》在片末出credits時登場。) 我覺得比正本戲更好看,肥仔導演常提著 “Production Value”,在於有否用心拍攝,有心便好會,有錢無心也可以很好看,但它只會是件製成品,不是你的「作品」。

10. 《天網逆緣》(The Adjustment Bureau )  3月份

( 17分鐘,「天使」打瞌睡,忘了打翻David手中咖啡,讓他在公車上重遇Elise。) 我們相知相遇,背後總有原因,有人稱他「緣份」;不相見,也不過是某些意外吧 ! 我會耐心等待「天使」打瞌睡。

11. 《晨早兜巴星》(Morning Glory )  3月份

(86分鐘,老行尊Mike Pomeroy憑經驗及人脈做了一則直播的獨家新聞,吐了一口烏氣。) 這是我對新聞界的憑弔 —  Mike贏得同僚掌聲,但熱鬧過後,最終還是「想通了」,服膺淺薄的節目風格,即場表現廚藝,娛樂觀眾。

—–

有空看看 :

2011 港片「動人」時刻

https://yip7x.wordpress.com/2011/12/26/2011-hkmovie-moments/

娛樂至死

(  原刊 文化地圗 2011年4月號  CultaMap  04/2011)

七城影頁  葉七城

娛樂至死

我目前的身份是「前記者」。離開工作了超過二十年的新聞行業,有點像閒雲野鶴,以為可以輕鬆點看新聞,豈料日本發生地震、海嘯及核電事故,原本出現在災難電影的畫面,竟然在新聞時段出現,令人悲痛不已。

日本地震,暴露了本地傳媒的弱點,面對一個那麼大的災區,交通斷絕,電力,網絡中斷,語言不通都令探訪難上加難。香港傳媒機構派記者前往災區採訪,很著重同行之間的競爭,特別是電子傳媒,即是鬥快,一定要做「扒」–記者出鏡的現場報導,最理想能做直播,讓主播能和現場記者chit chat 一番。

能夠採訪到多少關於地震的消息,反而是其次,因為這個live,影像畫面本身就是理由,成為新聞節目的一部分,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這樣說,可能令滿腔熱血的新入行年青記者很洩氣,但其實從他們加入電視台的一刻,已經被潛植一種「新聞娛樂化」的概念及報導手法。當然,新聞娛樂化也不是新鮮事,1985年出版,媒體文化理論家尼爾•波茲曼(Neil Postman)的《娛樂至死》(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: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)已經指出,公眾話語(以美國社會為例),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,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。我們的政治、宗教、新聞、體育、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,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。

波茲曼指出,由於資訊量變多,被資訊掩埋的接收者反而傾向接受簡化的、有趣的資訊,反而失去了判斷所需要的完整性。他認為「新聞節目和正規戲劇表演沒有兩樣,內容安排多半是為了娛樂觀眾……電視新聞完全不想讓觀眾覺得報導有什麼內涵,因為報導若有內涵,觀眾在報導完畢之後還會繼續思考,就會妨礙他們注意下一則急著想上場的新聞……身為電視節目製作人,你肯定會特別重視並優先處理帶有影像憑據的事件……這些始終都是精彩、有趣的景象,輕輕鬆鬆就符合娛樂節目的要求。」

日本NHK電視台這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專業的新聞報導:客觀、扼要、準確及冷靜,他們的記者很少現身幕前,報導死傷數字但不播屍體畫面,不煽情催淚,也不盲目唱好,可能,當發現輻射洩漏遠比預期嚴重時,連我們的娛樂新聞台也每天報導地震消息時,有人會質疑NHK是否過度冷靜及抽離。

看過香港電視台幾個「特別」的日本現場報導:一位記者蹲在馬路,比劃著身邊長約兩米的石屎路面,地震後飛脫到一旁;另一位記者在被海嘯沖毀的房屋前,指著地上一個紫色手袋說「可見災民走得多匆忙」。然而,我們從其他通訊社的新聞片看到是巨浪把船隻沖上岸,摧毀橋樑公路房屋,瞬間淹沒一切,誰還在意腳下的一個手袋,一塊飛脫的石屎的「嚴重性」。

看了以新聞從業員為背景的電影《晨早兜巴星》 (Morning Glory),雖然是一部帶點狂想的喜劇,卻令我冒了一身冷汗,它告訴觀眾,在資訊爆炸的廿一世紀,「新聞娛樂化」是唯一生存之道。

故事講述女監製碧琪(麗素麥雅當絲 飾),要肩負挽救收視低迷的早晨節目的重任。她想改革節目保守的風格,請來過氣新聞主播米克(夏里遜福 飾)加入做主持。 豈料米克自恃經驗豐富,不屑節目的通俗風格,處處與她對著幹,碧琪的救亡方法,是將節目全面娛樂化,天氣報導員要像小丑般引人發笑,主持們針鋒相對,人身攻擊,收視率便飆升。

在講求收視率的世代,米克的尷尬處境人讓反思嚴肅新聞報導風格的生存空間,他一直事業成就為傲:曾經踏足戰場,與政要私交甚篤,可惜時移世易,現在被批評老氣橫秋,不合時宜。雖然也做了一宗踢爆州長犯法的「嚴肅」獨家新聞,贏得同僚掌聲,但熱鬧過後,最終還是「想通了」,服膺淺薄的節目風格,即場表現廚藝,娛樂觀眾。

電視台教育記者做報導要有「生動」,以前有一位電視台女記者經常賣力地製造「特別」現場報導,例如一邊說話一邊走入水中,或者從車底「捐」出來;但我認為最好笑的是,2003年某電視台新聞部主管御駕親征科威特,戴著防毒面具說幾句無關宏旨的話,然後由身邊兩位接著報導,但可憐她們只得毛巾掩面 !

—–

科威特現場報導 2003

—–

Morning Glory trail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