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刊 AV Magazine 04-05-2012)

人生音像城

貪心的Marvel

(注意:內文透露劇情)

像一個漫長Marvel的巡迴展覽來到了最終站,《復仇者聯盟》(The Avengers)在千呼萬喚始出來,以往看「超級英雄」電影,總要等到字幕播完,等待神秘吊癮片段出現才安心,看看「神盾局」(S.H.I.E.L.D.)的 Nick Fury 有什麼新攪作才心滿意足離場,記不起從何時開始,一直得到2012年的4月,《復仇者聯盟》正式登場,正如《賭神》高進說:「呢個雞棚都搭得耐囉。」輕易賺觀眾錢是必然的事。

像一間唱片公司的「群星演唱會」,有當紅的天王巨星,便例必搭幾件豬頭骨。原來在這漫長的等待中,我對這種超級英雄特技動作電影已經習以為常,甚至有些疲勞,我期望《復仇者聯盟》會有精彩的橋段:總要有個漂亮的藉口,讓這群猛人齊集,至少有個強勁的敵人,或巨大的危機要解決。

回看60年代,《復仇者聯盟》漫畫的出現,是營商的戰略需要,當年Marvel面對勁敵DC Comics推出「正義聯盟」,將旗下漫畫英雄,如超人、神奇女俠及蝙蝠俠等放進一本漫畫中,大堆頭兼賣大包,大受歡迎,Marvel被迫跟隨。

到了今天,雖然兩間公司的漫畫英雄紛紛被搬上大銀幕,但當年熾熱的競爭已不復再,《復仇者聯盟》電影版是純粹為了賺大錢而出現,它令人失望,是犧牲角色各自的獨特故事背景而湊合的群星show,換言之,「夾硬」將這群英雄放在一起,而罔顧合理性—當然我未至於蠢到去問變形俠醫變身後條褲仍然啱身,Iron Man件盔甲是什麼物料,飛到太空都無事……

我深知「聽故唔好駁故」的道理,但我想說的是,我很享受獨立看每一個英雄人物的觀影經驗:他們都有獨特的故事背景及誕生的原因,例如變形俠醫和美國隊長都是「實驗室事故」的受害者(片中Iron Man嘲諷美國隊長是全片最啜核的對白)。變形俠醫的力量來自他不能抑壓的憤怒,發作時失去理智,橫掃千軍,敵我不分,這隻心魔每每令他事後沮喪不已,「憤怒」不是他的武器,是一個困局。

美國隊長有獨特的誕生背景,他原本是一名體質孱弱,內向的紐約少年Steve Rogers,立志從軍,卻數度被拒門外,科學家看上Steve有堅毅不屈的意志及一顆善心,決定挑選他進行打造「超級戰士」的實驗,注入新研發的血清,一夜間孱仔變了身形魁梧,胸肌特別發達的大隻佬,博士被間諜暗殺,「超級戰士」計劃擱置,Steve成了唯一的產物,卻被投閒置散,當作宣傳大使,及到前線勞軍。美國隊長是Marvel於1941年成立後,首位創作的漫畫英雄,創作人立心要塑造一位震奮民心的民族英雄。

把美國隊長冰封再解凍,放在《復仇者聯盟》的今天,可謂毫無意義—他只是一名無「特異功能」的筋肉人,與Black Widow及Hawkeye的情況相約,都是唔啱level,不同context的英雄,而且他們的拍檔是Thor,對手是Thor的弟弟Loki – 這兩人都不是人,是聖界的「神」,根本是無得比的!像我和朋友間以前常開的笑話,要拍一部《玉皇大帝與奧巴馬聯手大戰希特拉》。

當Iron Man飛到上太空時,Black Widow只能在地面肉搏,Hawkeye只能站到天台,在槍林彈雨中射箭,多麼令人尷尬。《復仇者聯盟》的故事也很俗套,又是搶奪一個什麼強大的能源,基本上是不用再思考的,稍為有趣的是「神盾計劃」原來是美國政府評估「超級英雄」威脅國家安全而發展的超級武器計劃,但卻沒好好發展這一點。

Loki一出現便以神級異能迷惑了Hawkeye和Selvig教授,很明顯是奸人唔夠數,要搵人湊數,片中的動作場面都是零碎及散亂,最後一場群毆也是亂到不堪的。

我覺得Marvel太貪心了,《復仇者聯盟》玩大堆頭,動漫迷看得很激動,但人多不代表好辨事,其實變形俠醫和美國隊長,還有蜘蛛俠(可惜他另有《The Amazing Spider Man》賺錢任務,不能放到片中)這些同病相連的英雄放在一起會有很好的火花,現在硬要擴大陣容便只有排場,沒有深度。

幸好還有Iron Man這個另類的臭串英雄,為這空洞的電影留下了一點幽默感。當然還有變形俠醫最後怒撻口口聲聲稱自己為神的Loki,引來全場觀眾爆笑 –Marvel還真懂得自嘲 。

留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