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文重刊 : 64

** 七城按 : 當2年前我的blog還存放在內地的新浪網時,寫了這一篇《64》,提及我對六四事件的絲絲記憶和電影《頤和園》,被新浪網禁制,不能上蛓,我將數字改成不同組合,如(8×8),(7×9+1), (89-25)……成功上傳了……2天,之後整個網頁被封掉,我來不及back up網頁內的文章,非常狼狽,當時很痛恨新浪網,但去年又隨著潮流,開了個新浪微博來看藝人的八卦消息,真沒骨氣。

但我不會忘記六四。文中提及一句歌詞「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」,此刻重看,平添傷感,我也從一個懵懂少年走到哀樂中年了。

—–

( 原刊 AV Magazine 24-04-2009 )

人生音像城

64

今年是六四事件20周年,報社正在籌劃一個專題,公司內有來自內地的同事,不少都是80後的年輕人,六四事件發生是他們只有幾歲,在內地家長不會對他們提及當年發生了甚麼事,政府亦有他教育下一代,關於事件的統一口徑說法。

老總常常不厭其煩地叫年青人看 《天安門》(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,1995),由 Carma Hinton 及 Richard Gordon 製作的紀錄片,對整件事件有較清晰的描述,還有柴玲流亡後首次接受訪問。當年「創造社」發行過VCD,現已絕版,現在可到YouTube觀看,有人將它分成很多個10分鐘的片段上載,感謝網友的雷鋒精神。

六四對我的衝擊很大,89年的時候,我是個入行不久的小記者,日間還在新聞系讀書。每晚同事們都圍在電視前看新聞,留意事態發展,我看見許多同事都哭了,在殖民地社會長大的我,家國情懷都很淡,中學時,1949後的中國歷史都輕輕帶過,卻花上一個學期去讀澳洲的地理,當時心想難道政府想我們畢業後到澳洲放羊?

學運期間,由於新聞封鎖謠言滿天飛,考驗把關的新聞工作者,那時我們都犯過錯誤,刊登了失實的消息。我是那個時候,堅定地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好記者,撥開雲霧,報道真相。

當年在8號風球高掛,狂風暴雨時,我和一群陌生人擠在遊行的隊伍中,大家都沒有打傘,任由雨水淋濕,收音機傳來軍隊進城的消息,我記得我哭過。

20年過去,我仍然是一名記者,但好像對世事已經漠不關心,我不止一次告訴自己,是時候抽身而去,那樣還可保存藏在心底裡的一點激情。

有意無意間翻出了婁燁導演的《頤和園》,我原來沒有在這裡寫過這部電影,內容涉及六四,是中國容納不下的電影,婁燁因此被罰5年內不得參與任何電影製作。

電影藉六四事件描述被壓碎的青春,在北京唸書的女大學生余紅,瘋狂戀上同學周偉,兩人愛慾交纏,余紅身處新舊思想交戰,混亂的大時代,學運期間她與同學一邊高唱崔健的《一無所有》,爬上開往天安門廣場的卡車,學運被鎮壓,也分隔了余紅與周偉的命運,10年後再相逢,時代變得太快,激情亦然。

電影用了羅大佑的《青春舞曲》, 歌詞說: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。

最近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就六四的言論惹起風波,我只能說,珍惜香港這片仍然自由的天空,在此我們可以找到不少關於六四的資料,年輕人可以參考,才選擇自己認為值得相信的。

從港大事件,在網上連到 「素顏天使」 的網站,有一篇關於鰻魚飯的文章,我覺得很有趣,未經作者同意,大膽在此引用:

「據說以前在日本有個賣鰻魚的大叔,某年不知何故鰻魚滯銷,於是他就想了一個好點子。他跟友人說夏天吃鰻魚能解暑,友人相信了,然後這個說法還被廣泛的傳開去。一傳十,十傳百。就是這樣,本來是謊話戲言的,竟然就變成今天日本人的傳統。在夏天要吃鰻魚,因為鰻魚能夠消暑。」

與愛吃鰻魚飯的年輕人共勉。